長頸鹿是非洲熱帶草原上的標識。獅子是生態(tài)系統(tǒng)里的頭號獵食者。這兩種動物都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而且都是緊張的、持續(xù)進行的動物保護工作的對象。如今有研究表明,救助其中一種動物可能不利于另一種動物的生存。
“當我在野外工作的時候,我聽在其中一個研究點做研究的人說,當地已經很少有幼年長頸鹿了,因為,很顯然,那里的獅子開始偏好吃它們了。”
來自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生物學家Zoe Muller如是說。她在肯尼亞的東非大裂谷工作,她的研究重心在兩個相鄰的區(qū)域:一個是生存著很多獅子的國家公園,另一個是沒有獅子的私人所有保護區(qū)。
在沒有獅子的保護區(qū),26%的長頸鹿年齡小于一歲。但在遍布獅子的園區(qū),幼年長頸鹿僅僅占據了該種群數量的5%。
“因此我可以證明的是,獅子的存在使幼年長頸鹿的數量大量減少了83%。這比我原先設想的還要更多。這真的很讓人震驚。”
在過去30年里,長頸鹿總量已經減少了40%,僅剩下不足98,000只野生個體。這些數據表明,近年來長頸鹿已經可以被劃分到“易受傷害”級別里,換句話說就是它們可能成為瀕危動物。
幼年長頸鹿數量的不斷減少可能導致種群數量銳減的情況發(fā)生,因為種群數量的增長和穩(wěn)定性均有賴于足夠數量能活到性成熟的幼崽,這樣,它們也可以生育自己的后代。
這項研究只對比了東非兩個實驗選址的情況。但它著重強調了非洲野生動物管理的極端復雜性,即一個種群的恢復可能是以另一個種群的消亡為代價。
“不幸的是,尤其是在東非,大多數的保護區(qū)現在都被圍欄圍住了。所以,捕食者被圍在特定區(qū)域這種現象會成為一個越來越常見的問題。”
因此將這樣的兩個物種放到同一片區(qū)域是個很棘手的問題。Muller說,其中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是將長頸鹿轉移進或移出沒有獅子的區(qū)域,或者將獅子轉移進或移出有很多長頸鹿的區(qū)域。這么做的話,我們可能可以幫助兩種物種生存下來。但這樣的話,他們還是野生動物嗎? \u00A0\u00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