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北京冬奧能超越北京夏奧
我們不應根據是否創造卓越品質來判斷價值,而應根據對這些品質的利用來判斷它的價值。某種程度上說,奧運遺產的沿承比奧運舉辦本身更重要。
雅典奧運場館滿目瘡痍的照片在網絡上瘋狂傳播,很自然的,北京奧運場館的運營情況也隨之變成熱門話題。路透社攝影師大衛-格雷曾經抱著某種目的在北京走了一圈,他有選擇性地拍下自己需要的東西——荒草叢生的棒球賽場,缺少維護的沙灘排球場,無人管理的水上公園……
其實,奧運場館維護和利用是個世界性難題,北京相對來說做的不錯,鳥巢和水立方作為旅游坐標建筑,兩座場館平均每年接待游客接近500萬人次,鳥巢主打高大上的體育和文藝活動,水立方凸出“水”品牌基本實現盈虧平衡,網球中心鉆石館每年承辦中網大賽,五棵松收到巨額冠名費,儼然已成籃球圣地。其它場館或建在高校內,或成為訓練基地,或本來就是臨時的。倫敦奧運14座新建場館有8座可拆除,籃球館早就盤算賣給里約,倫敦碗減座位瘦身,擅長規劃的英國人也必須接受大半的場館拆遷或改建。
近一段圍繞奧運場館劍拔弩張的討論終歸是膚淺的,正反兩派都帶著先入為主的觀點去審視場館,這個說鳥巢水立方多熱鬧,那個說多小輪車賽場多凄涼,純粹是雞同鴨講。將奧運場館等同于奧運遺產的全部,荒謬、短視、一葉障目。
沒有哪個城市為了掙錢而申奧,因為這不是簡單的金錢交易,投資回報率的計算需要應用高等三角學的知識,三年五載難以弄清,而且精神財富是無法量化的。四通八達且價格低廉的地鐵、整修擴建的首都機場,世界領先的高鐵和動車系統,“戶外大氧吧”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這些惠民工程難道不是奧運遺產嗎?
北京奧運會得到了國際奧委會“無與倫比”的至高評價,后來的申奧城市沒有一個敢喊出超越北京的口號,2008年的夏奧會是不可超越的——這幾乎成為了各國的共識,除非2022年北京申辦冬奧成功。
中國人最擅長“集中力量辦大事”,這為承辦奧運提供了天然優勢。而東亞國家存在奧運推動經濟的傳統——1964年東京奧運會日本57個月經持續攀升,經濟整體增長122.8%,工資上漲幅度114.8%,四年后日本GDP超越西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1988年漢城奧運會韓國股市連漲三年,一舉奠定現代化國家形象。而2008年北京奧運兩年后,中國力壓日本確立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的地位。
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東京塔”、“新干線”是日本二戰后經濟復蘇的標志,他們徹底從戰敗噩夢里走了出來,包括松下、三洋、索尼在內的跨國企業被全世界熟知和接受。而2020年東京奧運會日本提出了“未來之城”的概念,盡管東京是世界上最容易遭遇自然災害打擊的大城市,盡管距離東京258公里的福島核危機尚未100%得到控制,但他們還是準備修建造價80多億人民幣的“宇宙飛船”體育館,憧憬著諸多新技術在奧運廣泛運用,比如無人駕駛汽車,比如機器人志愿者。
美國人砸錢辦奧運也砸出了金蛋。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雖說預算嚴重超標,但大大提升了該城市的國際知名度,當時就吸引了15家全球500強企業把總部設置在該城市,亞特蘭大的機場也超越紐約、倫敦、巴黎和北京,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無獨有偶,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投入20億美元,奧運后城市一度出現衰退,但猶他州豎起了冬季項目的招牌,10年來舉辦62項國際大賽,90場奧運相關活動,這些活動至少為該州貢獻了10億美元,以至于他們計劃讓冬奧重返鹽湖城。
北京夏奧會僅僅作為一屆盛會是完美的,但在經濟拉動、社會福利、科技創新、民族品牌推廣等環節還有需學習借鑒日本、韓國和美國的地方。夏奧會緊接著再辦一屆冬奧會,就是精益求精的進取精神,就是順勢而為的高瞻遠矚,高速發展的中國在申奧過程里勢必會大幅提升國家軟實力,這與發達國家“維持現狀”的調調又有所不同。
世界銀行調查顯示,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馬上就要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大國,而冬奧會可能就是理想的催化劑,它會給中國企業提供7年的想象空間和投資題材。朝鮮戰爭戰勝美國讓中華民族從卑微心態里擺脫出來,改革開放30年物質基礎累積讓國人重拾了自信,2008年百年奧運夢的實現恰恰是掃除歷史恥辱的最后一步。如今,中國渴望通過2022年冬奧向世界發出強音,不管申辦結果怎樣,這都是一個驕傲而豪邁的姿態。
北京、張家口若如愿辦冬奧,鳥巢將繼續作為開、閉幕式主會場,大部分北京夏奧會場館將得到二次利用。反對京張冬奧,從場館角度入手,對不起,您找錯了進攻方向。
中國正處在產業轉型的關鍵階段,如果說北京夏奧更多的是民族榮耀的展示,京張冬奧則是經濟騰飛的契機。沒錯,只有北京冬奧會能超越北京夏奧會——我們已不僅僅滿足于賽事的隆重圓滿,更在乎對于中國國力提升的貢獻。就像芝加哥申奧之前《紐約時報》所言,未來最理想的奧運會,要將奧運“私有化”,讓奧運財富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