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味”不同。猴年春節期間,從松山區上官地鎮了解到,“節儉、勤勞”成為新年關鍵詞,過大年已經悄然興起文明新風尚。
鞭炮攤有點冷。臘月二十四,在鎮駐地大集上,一些鞭炮攤雖然被花炮裝飾得紅紅火火,但生意卻清淡得很。經營煙花爆竹已有10多年的王軍介紹說,鞭炮生意越來越難做,特別是近3年銷售額逐年遞減。“要擱以前,過年得買幾百塊錢的鞭炮。今年想明白了,有這錢不如孝敬孝敬老人。這不,給婆婆買了個足浴盆,也讓老人高興高興!”官地村村民魏殿榮說。隨著移風易俗過節這一理念不斷深入民心,逢年過節大操大辦的人少了,而借著過節,孝敬老人的越來越多了。
不辦年貨忙種菜。2月6日上午,在鎮喇嘛地村大棚里,村民谷成軍和妻子正彎腰給柿子苗噴水。谷成軍笑呵呵地說:“今年年前就打春了,地里的活很忙,收成也不錯。”谷成軍妻子說,前兩天,大家都抓緊時間把柿子苗種下地。
文明公約唱新風。春節期間,上官地鎮的村民們每家都收到一份《文明過節倡議書》。各村外出務工經商的人多,原來老風俗就是互相攀比、講排場,現在不同了,比的是誰能創業,誰能更節約。各村都建有文明墻,上面寫著,“勤儉節約是美德,鋪張浪費是可恥;摒棄搞攀比、講排場、比闊氣的不良風氣……”上官地鎮的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組成文明公約起草小組,經過意見征集、討論、修改,最終確定了11條文明公約,還在顯著位置設置了21塊文明公約廣告牌,通過一系列的舉措,提升了村民素質,培育了文明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