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盟網
    品牌加盟網
    品牌加盟網 > 加盟資訊 > 84歲“愛心奶奶”本命年心愿

    84歲“愛心奶奶”本命年心愿

    愛心木門 

    老人身后,是資助學生們贈送的愛心書法。

      “如果我走了,把遺體捐出去,這也是我的最后一個心愿。”坐在昏暗、狹小的客廳一角,84歲的梁聲翕老人略顯吃力地說。

      虛弱的身體讓她變得越發蒼老了,“現在很少下樓了,吃的、用的,都是給人家打電話,讓送上門來。歲數大了,想干啥也干不動了。”

      一盤青菜,一碗米粥,一個饅頭,每天花銷不超過10元。多少年來,三餐幾乎都是如此。

      梁聲翕是河南師范大學的退休校醫,一生無兒無女,身患10多種重疾,生活極其儉樸,她對自己卻“摳門”到了極點,可是在社會公益事業上出手十分“闊綽”。

      21年來,她省吃儉用,用微薄的退休金,累計向貧困學子、白內障患者等捐助30多萬元。她也是新鄉市慈善總會年齡最大的志愿者,她的樂善好施義舉在當地樹起了一道標桿。如今,“愛心奶奶”梁聲翕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公益達人”, 她希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別人,但她最大的擔憂是,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到了干不下去的那天,誰來接班?

    “一生吃的藥,多得能用火車皮拉”

      花白的頭發、簡樸的衣著、慈祥的笑容,這是梁聲翕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這名年過八旬的老太太,在新鄉市河師大家屬院,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她的故事。

      她住在家屬院西北角一棟破舊的小樓里。

      1月17日上午,推開二樓簡陋的木門,僅有42平方米的房間,墻壁微微泛黃,光線略顯暗淡,客廳及臥室里堆滿了各種物品,顯得非常狹小。

      臥室的舊圓桌上堆滿了藥瓶,家里最值錢的就是老式冰箱和18英寸電視機了。

      可老人的神情中沒有絲毫的抱怨和不適,她用幾十年未改的鄉音談起往事時感慨不已。

      1933年10月,梁聲翕出生在信陽潢川的貧困農家,兄弟姊妹7個,有三個哥哥、一個姐姐、兩個妹妹,她排行老五。“先后夭折了三個,就剩下兄妹5個人。”

      “我的少年時代受戰亂之苦,不堪回首。” 梁聲翕告訴鄭報融媒記者,15歲就離開家鄉,16歲參軍,次年考入衛校,并成為外科軍醫。1954年,梁聲翕從部隊轉業到四川省劍閣縣人民醫院,不久結了婚。5年后,她跟著丈夫去了北大荒。

      然而,好景不長,1964年,她宮外孕大出血,做手術時子宮被摘除。“這輩子不能有孩子了”。

      出院后,她向愛人提出了離婚。就這樣,在北大荒干了5年后,懷著不能生育的遺憾,調回了老家信陽,在淮濱縣醫院上班。1973年調入河師大(當時叫新鄉師范學院)醫院,直到1990年退休。

      “老人的一生經歷了太多波折和打擊。”一熟悉她的老人說。自小體弱的她,一生也在飽受病痛的折磨。

      1950年,流離到重慶的她不幸染上結核病,因當時醫療條件所限,未能及時確診治療,竟擴散到全身。后來,雖然基本治愈,不再有傳染性,但本就虛弱的身體因此雪上加霜。至今,每月仍有不少錢花在治病上。

      “身體一直差,胃口也不好,曾經低燒連續10年,結核病已遍布全身,一生吃的藥,數不過來,多得能用火車皮拉。”

      長期病痛的折磨、不幸的婚姻、無兒無女的孤獨,讓她曾經多次因病命懸一線。“有好多次我都病得昏迷不醒,是學校老師和醫生們悉心照顧,我才挺到今天!”

     “我沒后代,但是國家要培養后代”

      “我一生吃過很多苦,可是始終有人幫助我,活到這么大的歲數,我已經很滿足了。現在我應該回報社會。”劫后余生,梁聲翕經常回味的是身邊的人給予的溫暖和感動。

      她說,自己的哥哥和小妹妹在東北,另一個妹妹在安徽,由于相距太遠,經常一年到頭見不了一次面。“我工資也不高,老母親活著時經常給母親寄錢寄物,母親走了后,我也經常幫助哥哥和倆妹妹。他們子女多,我能幫一點是一點,直到他們的孩子們都長大成人。”

      1990年1月,梁聲翕老人退休了。閑不下來的她給自己找了一個差事——為河師大的老年人服務,挨門挨戶去測血壓,每年普測1至2次,堅持了6年;她還自備醫療器材,為那些出行困難的老年病人出診打針,為多位孤寡老人送藥、送物。

      居住在河師大家屬院里的很多老人都知道她的善舉,對此贊不絕口,“老太太是個熱心腸,人緣好,懂醫術,誰家里有困難她知道了都會幫一把,大家都很感謝她。”

      梁聲翕說,自己吃得飽、穿得暖,有了一套住房,每個月有退休金可以領,生活也算安逸,各方面都不缺,但她的內心總覺得應該做點什么。“我從媒體上了解到還有孩子們家里因為家庭困難上不起學,就很難過。”

      “我沒后代,但是國家要培養后代,他們應該得到很好的教育。”于是,從1996年起,她將助人的目光投向了寒門學子。她用微薄的退休金,聯系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要幫幫到底,不能半途而廢”。1996年至2007年底,她對資助的學生每人每月按50塊錢,直到他們大學畢業。一般是一年資助八九個,最多時一年同時資助14個。

      2008年1月起,她認為資助少了,不夠大學生用,就把每人每月的資助提高到70塊錢。“我的退休金也不高,每個月領到錢后,會分成幾份按時把錢劃撥到學生們的銀行卡上。”老人說,“這樣下來,我自己所剩無幾了。”難能可貴的是,梁聲翕一直堅持不把自己手里的資助生信息主動示人,生怕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

    \u00A0\u00A0\u00A0“最年長的志愿者,最有愛的奶奶”

    \u00A0\u00A0\u00A0\u00A0事實上,資助寒門學子只是梁聲翕投身慈善公益事業的一部分。到了風燭殘年,她依然在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堅持回報社會。

    \u00A0\u00A0\u00A0\u00A0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至2016年,梁聲翕老人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已經累計達16.4萬余元。與此同時,梁聲翕老人也時刻關注著困難的教師群體。

    \u00A0\u00A0\u00A0\u00A02015年6月,由河南省教育發展基金會等聯合發起的“情暖園丁”專項基金成立,該基金是專門為解決河南省特困教師的實際困難而設立的。

    \u00A0\u00A0\u00A0\u00A0梁聲翕看到消息后立即打電話,要求將自己的7萬元捐給“情暖園丁”,并于8月完成了捐款事宜,這筆捐款也是該項基金收到的第一筆捐款。“我在學校工作好久,理解老師,捐助這些其實不算什么,不值得說。”

    \u00A0\u00A0\u00A0\u00A0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南方洪澇災害,老人把積攢的1000元錢捐給民政部;2008年1月南方發生冰雪災害,她將2000元錢捐給災區;5·12汶川大地震,她捐款1100元。

    \u00A0\u00A0\u00A0\u00A0“這么多年來,究竟捐款多少次、多少錢,已經記不清了。” 梁聲翕老人說。

    \u00A0\u00A0\u00A0\u00A02008年5月,梁聲翕兩次向新鄉市慈善協會(后改為慈善總會)捐款3萬元,用于貧困家庭白內障患者的“復明工程”。

    \u00A0\u00A0\u00A0\u00A0受到資助的22名患者全部是因為家庭困難看不起病而常年受到白內障困擾的老人,經過手術,他們都已重見光明。

    \u00A0\u00A0\u00A0\u00A0來自新鄉獲嘉縣的王秀云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她患白內障后,由于家庭困難,一直未能做手術。在她最焦慮、悲觀和無助時,她遇到了梁聲翕。

    \u00A0\u00A0\u00A0\u00A0在她及其他21名重見光明的白內障患者心中,這個沒見過面的普通老人,就是他們心中的“光明使者”。

    \u00A0\u00A0\u00A0\u00A0因為這件事,當年12月26日,新鄉市慈善協會為梁聲翕頒發“愛心大使”獎牌。在授牌的現場,新鄉市慈善協會負責人哽咽著說:“梁醫生家徒四壁,一生清貧,卻把自己養老的錢捐獻給社會,這是多少有錢人都做不到的,我向梁大姐致敬!”

    \u00A0\u00A0\u00A0\u00A0梁聲翕的話語擲地有聲:“我老覺得自己沒做什么,只是覺得自己曾經是個醫生,愿意為因病致貧的人們盡一點綿薄之力罷了。”

    \u00A0\u00A0\u00A0\u00A0至今,這個獎牌還掛在老人客廳的墻壁上。河師大一名退休教師表示:“梁聲翕的錢很多嗎?不,她家里用的東西都是舊的,連一臺空調也沒有。”而另一名教師說,她身體不好,年紀大,需要保姆幫助做飯,但她說請保姆的費用太高,不如省下這些錢給更需要的人。

    \u00A0\u00A0\u00A0\u00A0新鄉市慈善義工大隊隊長王鵬娟表示,2009年,梁聲翕聽說這個組織后,主動要求參加新鄉市慈善義工大隊,讓她有些為難。“我們原本要求年齡在16歲到60歲,但她當時已經77歲了,還堅持同大家一起工作,讓人非常敬佩。”她說。

    \u00A0\u00A0\u00A0\u00A0而新鄉市慈善義工大隊一志愿者表示:“梁聲翕老人是我們新鄉最年長的志愿者,也是最有愛的奶奶!跟著奶奶這么多年,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感恩和回報。”

    \u00A0\u00A0\u00A0\u00A0當新鄉市慈善協會要向行動多少有些不便的梁聲翕提供幫助,找人照顧她時,沒想到,她拒絕了:“大家都有事兒要干,要來照顧我這個沒事做的人,感覺過意不去。”

    \u00A0\u00A0\u00A0\u00A02013年6月,她被河南省關工委評為“十佳關心下一代工作者”,2014年被河南省教育廳評為“河南十大教育新聞人物”,2016年3月被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廳評為全省教育系統“2015年度感動中原教育人物”。2016年11月,榮登“中國好人榜”。

    \u00A0“學業要緊,有困難奶奶還會幫你”

    \u00A0\u00A0\u00A0\u00A0“您自己住的房子那么小,也不富裕,干嗎還要資助別人?” 起初,很多人對她資助眾多貧困生的事情感到很吃驚,也不理解。她這樣回答:“我對吃穿要求不高,能吃上飯穿上衣就行,只是別難為了孩子們。人活著做點對社會有益的事情,這樣更有尊嚴、更有價值!”

    \u00A0\u00A0\u00A0\u00A0河師大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2008級學生小柴就是“幸運”的一個。她剛入大學不久,就得到了梁聲翕老人的無私資助。4年里,老人每月都會按時從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打到專門為她開設的賬戶上,從未間斷。“梁奶奶慈祥、善良,就像親奶奶一樣,我特別感激她。”

    \u00A0\u00A0\u00A0\u00A0此后,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梁聲翕說,自己連到銀行轉錢都倍感吃力了。到了2013年,她做出了一個令很多人驚嘆不已的決定,將自己省吃儉用多少年來積攢下來的10萬元一次性捐給河師大,讓學校來幫助完成資助,錢也提高到了每人每月100元。

    \u00A0\u00A0\u00A0\u00A0“只希望孩子們好好學習,不要為錢的事兒有負擔,等畢業了,有條件時多幫幫有困難的人就足夠了。”在捐贈時,她這樣說。

    \u00A0\u00A0\u00A0\u00A0而她的善舉也在校園內外傳為佳話。河師大專門在財務處建立賬戶,每年由學生處按照老人要求來挑選5名學生資助,直到他們完成學業。

    \u00A0\u00A0\u00A0\u00A0“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我都很高興。” 梁聲翕說,一些受資助的學生,還有沒受資助的學生,常常到家里打掃衛生,幫著干點家務活兒,讓她很不好意思。

    \u00A0\u00A0\u00A0\u00A0她的臥室里珍存了一個厚厚的相冊,她為自己資助的每一個學生感到高興,也為他們的成功驕傲,誰獲大獎了,誰找到工作了,誰接力資助寒門學子了,她都樂得合不攏嘴。

    \u00A0\u00A0\u00A0\u00A0“孩子,學業要緊,就這幾年,耽誤不得,有困難只管說,奶奶還會幫你。”這是梁聲翕面對資助的學生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她說,自己珍藏的相冊是個無價之寶,相冊里的每個學生,都寄托了她的希望。她資助他們,就是覺得他們的生活不易,不圖任何回報,“愛是相互影響的,希望有一天,在他們有能力時把助學的接力棒傳下去,我就知足了。”

    \u00A0\u00A0\u00A0\u00A0“我走了,就把遺體捐給國家做醫學研究”

    \u00A0\u00A0\u00A0\u00A0鄭報融媒記者:您的舉動,親人理解嗎?

    \u00A0\u00A0\u00A0\u00A0梁聲翕:我有親人,他們并不支持我把大部分的錢捐出來。對于這么多錢,剛開始,我也有點舍不得,那畢竟是我辛苦積攢了多少年的錢。但是一想到特別困難的人,我就鐵下了心,要幫助他們。這是我真實的想法。

    \u00A0\u00A0\u00A0\u00A0鄭報融媒記者:身體怎么樣?今后有什么打算?

    \u00A0\u00A0\u00A0\u00A0梁聲翕:可以吧,不過明顯感覺一年不如一年了。擔心哪天就突然起不來了。最近,我把遺囑的事情都給辦理了。如果我走了,就把遺體捐獻給國家,用來做醫學研究,也會捐獻眼角膜,希望將來給他人帶來光明。

    \u00A0\u00A0\u00A0\u00A0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會繼續努力攢錢,除去生活費和醫藥費外,將來如有剩余就全部捐出去。國家給我發的退休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應該給需要的人。

    • 打印
    • 關閉
    • 點擊數 ( 10 )
    • 字數 ( 5192 )
    • 評論文章
    • 加盟咨詢
    對此頁面內容評分及收藏
    評分:
    微博: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圖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