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盟網
    品牌加盟網
    品牌加盟網 > 加盟資訊 > 班尼路上海公司遭賤賣:關店是趨勢 母公司日子不好過

    班尼路上海公司遭賤賣:關店是趨勢 母公司日子不好過

    班尼路服飾 

    品牌遭賤賣 班尼路成香港服裝業縮影

    時代周報記者 馬歡 發自廣州

    當優衣庫、Zara、H&M成為時下最受年輕人追捧的服裝品牌之時,一個曾在80后當中紅極一時的品牌,卻不得不面臨被賤賣的命運。

    2016年,上海班尼路服飾有限公司被母公司香港德永佳集團以2.5億元的價格出售,接盤方為班尼路潛在授權經銷商,上海匯業實業有限公司。對于這起出售的原因,德永佳方面表示,公司正在進行重組,出售可以優化資源,

    巧合的是,班尼路的母公司德永佳,也是優衣庫的代工方之一。

    1981年創立于香港的班尼路,1996年被香港上市公司德永佳集團有限公司收購。這家品牌一度成為家喻戶曉的休閑服飾品牌,還請過劉德華、王菲等人擔當代言人。

    2016年,德永佳宣布,旗下非全資附屬公司班尼路集團有限公司,將出售上海班尼路服飾有限公司之全部股權給上海匯業實業有限公司,代價為2.5億元人民幣。

    對于這起出售,德永佳的回應報告中表示:“賣方(德永佳)正在進行企業重組。出售目標公司(班尼路)可以優化資產,并啟動賣方的策略發展。此外,買方(上海匯業實業)為賣方潛在授權經銷商。向買方出售目標公司,可幫助發展買方與賣方之間的策略業務合作。”

    來自工商的資料顯示,上海匯業實業有限公司業務十分龐雜,經營范圍包括投資管理,投資咨詢,企業形象策劃,計算機軟硬件的研制、開發、銷售,日用百貨、五金交電、化工原料及產品的銷售,還有園林綠化。

    “上海的班尼路其實就是個銷售公司。照現在的經營狀況來看,幾十家店鋪賣2.5個億,(德永佳)不但不虧,甚至可能賣貴了。”時尚服飾業零售專家閔光亞在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班尼路的黃金時期是1995-2005年這段事件,當時國內品牌競爭尚不完全,國外品牌暫未大舉入侵,班尼路一度雄踞各大城市的中心地段,但是由于款式的變化少,班尼路會一般分四個季度上新。

    這樣的上新速度,無法和后來居上的ZARA等快時尚品牌相比,在年輕人當中漸漸失去了吸引力。

    2012年,班尼路在內地的門店達到4044家達到了發展巔峰,然而繁榮背后危機也悄然臨近。庫存積壓成為班尼路的最大困擾,2014年3月德永佳的庫存額已經高達18.98億港元。

    對此,班尼路開啟了關店及嚴格控制存貨量的“SOS戰略”。2011-2015年,四年間,共關閉617家店面,平均每月關閉12家。截至2015年9月30日,班尼路門店總數減少至2849家。香港僅存43家門店,上海留下54家門店,而北京則是56家,廣州稍微好一些,有60家分店。

    即便在二線城市,班尼路的境況也沒有變得更好。2016年6月26日,班尼路在成都春熙路商圈內全部關門,僅剩一家店中店。

    “班尼路大規模關店表明公司的收縮戰略,它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或進一步丟失市場,因為就休閑服裝品牌而言,門店數量較為重要,若大規模關閉門店,市場份額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對此,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向時代周報記者如是分析。

    大規模的關店策略,卻沒有給品牌的經營帶來成效。截至2015年9月30日,班尼路內地市場銷售額增長3%至17.68億港元,總銷售增長,只有0.5%。

    而對于電商,班尼路也后知后覺。據了解,盡管班尼路在淘寶天貓上有自己的網絡旗艦店,但其店鋪所售商品種類相對單一,當前主要售賣的主要是一些T恤、襪子、拖鞋等,目前排在銷售榜第一的是一款售價45元的男士T恤,月銷量40818件,遠遠無法與稱霸雙十一的優衣庫相比。

    資深服裝界專家馬崗分析稱:“班尼路的沒落,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場變化太快,新的品牌出現還有國際快時尚品牌進入中國市場,電商的沖擊也非常大,這些休閑品牌的改變不大,定位又因長時間沉淀而在年輕人心里顯得老化。”

    班尼路業績不好,母公司德永佳也不好過。

    目前德永佳集團旗下的業務主要分兩大板塊:紡織和零售。其中前者主要是代加工,而后者則是以班尼路為代表的零售經營。除了占70%銷售收入的班尼路,旗下還有S&K、ebase及I.P.ZONE四大品牌。

    代工是德永佳業績比較好的一部分。數據顯示,目前德永佳公司有超過 50 個美國客戶,其中包括了Nike和Gap,占公司總收入的 60%,日本客戶(例如優衣庫)占 24%,歐洲客戶(例如阿迪達斯、H&M 和 Marks& Spencer)占收入的 10%。

    客戶方面,優衣庫是公司最大的客戶,占其收入的約 10%。Gap、Nike、Polo 和 A&F各占公司收入的 4%-5%。

    相比較在增長的代工服務,零售則慘淡得多,從德永佳集團官方發行公告看出,從2015年下半年,德永佳開始頻頻拋售旗下商標。除了這一次班尼路的上海公司,2015年,德永佳還連續拋售了四個商標:顯示10月27日,拋售“KENTEX”商標。11月9日,拋售“KACO”商標。12月21日,拋售“Magic Box”商標。12月24日,拋售“Time Magic”商標。

    除了班尼路,當年與它齊名的另一香港品牌佐丹奴也難逃沒落。據了解,佐丹奴在全球門店總數為2359家,比去年同期的2479家減少了120家。中國內地去年三季度尚有1003家門店,目前數量已減至913家。

    對于競爭激烈的內地服裝市場,香港品牌的黃金時代似乎一去不復返。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 評論文章
    • 加盟咨詢
    對此頁面內容評分及收藏
    評分:
    微博: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圖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