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 陳 力
與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之后,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緊接著在新區舉辦微軟運營商年度峰會。《經濟日報》記者就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采訪了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滕文。
記者:微軟公司成名已久,和林格爾新區剛剛掛牌。是什么因素促成了雙方深度合作?
滕文:這次峰會是微軟運營商第二屆年度峰會,很高興在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舉辦。
作為中國向北開放的前沿,內蒙古正在大力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戰略,打造集研發設計、項目孵化、人才培養、市場應用為一體的全生態創新體系。和林格爾新區雖然掛牌不到一年,目標卻是打造成全國重要的大數據產業基地和人工智能發展的新高地。通過此次“微軟2018創新生態合作伙伴年會”,微軟運營商齊聚,共同交流與分享,探討與內蒙古發展戰略相對接的新思路。
記者:微軟“云暨移動技術孵化計劃”進展如何?微軟將怎樣幫助高質量入孵團隊加速孵化呢?
滕文:這項計劃從2015年發起以來,現已經落地超過20家孵化器,涵蓋一線城市、國家級新區,孵化方向聚焦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業界稱微軟是人工智能的黃埔軍校,人工智能(AI)及算法方面,微軟亞洲研究院有將近2000位專家為前沿科技作研發,為人工智能創新人才提供平臺。在2017年11月底,微軟成為開源平臺GitHub最主要的貢獻者,擁抱大數據和區塊鏈的開源技術。微軟在研發云(云計算)物(物聯網)大(大數據)智(人工智能)的同時,與全球知名大學合作,把技術所需要的培訓內容制作成課件,設立認證考試環節,目前已經貢獻300余個開放技術培訓課程。此外,微軟有完整的合作生態伙伴,全球超過65萬家,中國有13000多家,孵化起來的企業都將成為微軟生態合作伙伴的一部分,無論是立足國際還是國內的企業,微軟都將幫助打通創業創新的最后一公里。
記者:微軟創新生態系統是怎樣的架構?
滕文:基于多年在全球的孵化運營模式與管理經驗,微軟在中國有2個加速器,20多個孵化平臺,能提供多個領域創新生態的支持服務。目前,在北京和上海的二個微軟加速器布局頂尖,中間是20多個微軟系孵化器,底部是高校對接孵化器,從而成立一個完整的金字塔創新性生態體系。
記者:大數據產業的關鍵在應用。微軟在推動支柱產業數字化改造方面,將選擇怎樣的路徑?
滕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機會在中國。以數字化轉型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給全球各地、各行各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在“互聯網+”“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的推動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地區之一。
微軟致力于推動中國數字化產業轉型,使創新生態留在本地,長在本地。在創業第一公里,提供云物大智(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培訓,比如這次在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舉辦的動手實驗營,對成長中的企業提供一系列技術支持與服務。在最后一公里,利用微軟覆蓋全球的合作伙伴網絡,幫助創新企業對接市場,打通創新生態體系之間的斷層。
此次來到和林格爾新區,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同類型的活動在內蒙古持續舉辦。我們希望通過微軟的品牌引導及資源引領,幫助內蒙古的合作伙伴深入掌握和運用微軟前沿的技術及平臺,提升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讓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產業關注,更多地投入到和林格爾新區這片新興的熱土。